close

作者/獨立評論      文/林仁廷心理師職涯15年,我在各場域都接過青少年案主。他們會來,少數是主動求助,多數是師長機構轉介,硬套個詞統稱「適應社會不良」。所謂的不良並非單指偏差行為,從我的角度概觀,青少年的樣子不是太乖(太合模、失去活力)就是太壞(衝動、叛逆、拒學)。現行教育制度裡,除了讀書上好學校,青少年沒有別的原則遵循,所學與生活脫勾,讓他們無所適從、無處可去。他們內在脆弱,沒有資源可用,也很少被肯定,然而社會貼他們標籤,認為他們抗壓力差、缺乏情緒管理、不懂做人處事,實在是太不公平。2016年,媒體報導印度一群年輕人時興跳火車的遊戲。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在鐵橋上排成一列,當火車鳴笛、眼看就要撞上時,這群孩子才一個個噗通跳下河,並在河裡揚起手臂展示他們的勇敢。這些行為跟印度年輕人失業率創新高有關,年輕人處在失望中,不知道自己的價值何在,便不顧生死求刺激,感受存在感。日本也是,以高中生為對象的漫畫裡,出現用生命為賭注的驚悚劇情,如《國王遊戲》、《要聽神明的話》,對照現實世界裡的無趣,故事裡死亡頻傳,才激起主角們的「求生意志」。青少年的困惑延伸至大學,開始變化。據我的觀察,大學生精神面親密匱乏和生命空虛,可能是自殺念頭的基礎;而技職校院學生則多困在經濟面,在學期間打工賺學費、畢業後還助學貸款,窮忙使生命無暇思考,越來越缺乏選擇。青少年時期之所以特別,是因為他們開始承接、思考社會現實並做出反應,也開始面對角色壓力,而心理層面卻尚未成熟,他們的行為是調適社會的表現。如果理解新時代下的青少年四大困境,我們可能會發現,「適應不良」真的很常態。▎青少年心理四大困境過去只要努力,終有苦盡甘來的一天,但現在已大不相同,資本市場的價值就是「變」,連大人們也無所適從,人生除了讀書、考上好學校、找好公司奉獻工作、存錢節儉之外的生活方式,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可以怎麼辦,當然也無從傳承青少年們。困境一:對未來的不安心理──大環境的低薪生活在社會中,心理安定與經濟穩定是最基礎的根基,然而現代社會卻是工時長、薪水低、失業率高、貧富差距大,階級歧視、學歷貶值、資訊過多及價值不確定。當生活無法掌握,成家立業遙遙無期,青少年對未來又怎會有期待及興趣呢?困境二:依附關係不穩──家庭危機經濟不穩定影響了養家者。無論是雙薪家庭還是單親父母,因工作長期缺席親子關係,或者貧窮夫妻百事哀,婚姻衝突不斷,父母自己都泥菩薩過江,當然無法給青少年足夠的關注,讓他們深埋對生活的不安、連結關係的匱乏。失能家庭的孩子會向外尋求補償,以「人際圈」證明自己,以「談戀愛」找替代關係;經濟匱乏的孩子則早熟,以社會化面具強迫自己老練,以工作賺錢為唯一價值。然而向外補償是盲目的,很多孩子壓抑挫敗咬牙前進,這是走在懸崖邊的賭注。(另參考趙鍵斌〈「我想回去找爸爸,我怕他餓死」少年一再逃出收容所,只為見殘障父親〉)困境三:身心不平衡──青春期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期的過渡,體格、性徵、內分泌及心理等方面都發生巨大變化,各組織器官由稚嫩走向成熟,由能力不足趨向功能健全,認知信念及世界觀逐步形成。然而現代飲食過於精緻,加工品及添加物過多,導致身體早熟、月經提早,身體急遽長大,精神成長卻沒有同步,無思考訓練也缺乏情緒教育,變成「小孩操作大人的身軀」。社會以為青少年準備好了,其實都還沒有。困境四:心靈危機──缺乏自我認同及生涯定位生活穩定、關係支持、身體健康,是心靈成長的基本土壤。當基本條件不足,心靈成長就可能停滯。無論物質窮忙或精神空乏,青少年共同面對的,是未來沒有希望,不知道要作什麼。如心理學家Erikson所提的「自我認同」(self-identity),青少年要進行探索和體驗,找出社會興趣及生涯方向,但當他們缺乏基礎(思考能力、親密關係),只好隨波逐流模仿他人角色,有人汲汲營營,有人死氣沈沈。他們的危機是缺乏自己的故事,缺乏自我認同及生涯定位。有的青少年忍受孤寂許久,挫敗也沒有出口,生命會無意識以危險刺激喚醒存在感,例如割腕、跳火車、吸毒,以興奮、痛苦感受活著。(另參考〈「技職青年的困境」:陳宣澍—我的高職同學們〉)。青少年的困境是層層相扣的局,他們缺乏關愛與引導,表達能力有限,不懂社會資源;太乖不抵抗的已喪失活力,太壞橫衝直撞的則被貼標籤。我們看到的種種跡象都只是結果,也太快認定他們是「適應社會不良」。當價值不斷改變、大人不能引導、學習沒有方向、內在缺乏自信,主體性沒有養成,青少年只能瞎子摸象被動前進,別說過去社會強調的「青年四個大夢」[1],能避免惡夢就不錯了。▎如何與青少年同在?大人可以作的是……關於青春期/青少年,過去我們是怎麼度過的呢?雖曾徬徨少年時,卻還不至這麼動盪不安。如今時局真的不一樣,不是表面所說機會是均等的,以為個人努力、觀念正確就好,那只是極少數人的機運。青少年的過乖或過壞並不是適應不良,相反的,是努力適應下的結果,如同石縫中冒出的歪歪小草,不好看但生命仍強悍。我認為,面對這時代的青少年們,大人可以作的是:1.耐心地認識青少年青少年其實心裡有很多話想說,可能連自己都覺得矛盾不成熟,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處於層層限制下,因為表達能力有限,常弄巧成拙,在無法表達當下可能覺得麻煩而放棄,甚至在表達前就心浮氣躁吵起來了。一個放棄學業想打工並與家人爭吵的男孩,並不代表不聽話、沒有遠見,只有深入了解後,才明白他是認為自己並非讀書的料,而想盡快賺錢減輕家裡負擔。他的心意是好的,但不被大人辨識與認可,沒有被引領到適合的方向。我們不能單從言行判斷青少年,而要耐心地收集他們的經歷、日常、背景,越仔細越能明白他們的肢體語言,他們的所作所為正在訴說什麼。別被大人的身體騙了,他們還是孩子。認識他的能力或環境限制,再解讀他的真正心意,告訴他「原來如此,你是這樣想的嗎?」公共電視《畢業生》系列短片是一個很好的入門,我很推薦。2.協助青少年發展「工作及成就」工作最重要的部份,就是覺得自己很能幹,有充實感、自信、榮耀及成就感,可以證明自己。輔導少年法院孩子多年的觀護人盧蘇偉也說「愛」與「成就」是維繫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兩件事。當「愛」(指的是父母的愛)缺乏時,「成就」是可以先拉住他們的動力。工作及成就必須是「具體性」、「可操作」而不是抽象的,於是盧蘇偉帶少年學園的青少年們學習獨輪車並挑戰環島,讓「非行少年」變成「飛行少年」,這些證明讓青少年回頭確立自己的能力與信心。3.鼓勵及允許青少年「保持好奇心」世局多變,唯一能確定的便是「自己的興趣」,抱著好奇心享受生活。村上龍對『喜歡的事』是這樣定義的:許多青少年其實都累積了不少能量,若有好奇心作前導,找到興趣投注精力,樂在其中、願意投入,就有學習的動力度過困境,是長大後獨立生存很重要的心理要素。實際的作法可參考顏聖紘所寫的觀察〈為什麼學生對什麼都沒興趣〉,進一步協助青少年。他認為高中生/青少年(1)「他們從小就產生的興趣與好奇心沒有被好好對待」,可能是因為自己缺乏對興趣的察覺,也可能來自於周圍的忽視與壓力。(2)「缺乏專注與耐性」,雖然對某些事物有興趣,但都是淺嘗即止,根本不清楚什麼叫做「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完整做完與做好」,因為他們從小到大,無論是自己的事、家事、學校中的學習,還有與社會的連結,幾乎都是片段破碎的。(3)「缺乏興趣與專業的連結」,實際上,很多學生是可以說出自己「想做的事」,例如「逛街」或「旅行」,他們或許也看過一些「逛街和旅行達人」的事蹟,但是並不知道要成為「達人」所需要的專業是什麼,也不懂得看門道。好奇心可以說是主體性的一種,我們靠著它掌握生活,但有一種類型需要大人協助──「覺得作什麼都麻煩,總是感覺無力無心或只喜歡睡覺的青少年。」這類型很可能是成長中因為師長、父母或欺負他的同學長期給予挫敗,剝奪了他的動力和精力。他們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和專業協助,重拾被剝奪的好奇心,回到原本就有的希望狀態。▎心理不安的時代我們的社會不太教導讀書以外的事,階級分別又太明顯,如工地師傅就容易被用刻板印象瞧不起,而不像日本以「匠人」敬之。這些潛規則被青少年吸收,錯誤使用,也看輕自己。入社會後的青少年幾乎都靠自己摸索生存,然而所謂的「靠自己」是需要許多條件支持的:生活穩定、關係支持、教育引導都很重要。當基本條件足夠再要求青少年自己的責任,才能相輔相成。而作為後援的父母其實也需要再教育與協助,因為父母也被資本社會影響,父母窮忙沒有時間,或者父母不成熟、不瞭解自己,就將很難發揮他們的關係支持及教養權力。人是生活在系統中的,了解一個人不會只從單一角度,而是將生存條件、家庭關係和社會價值一併考慮進來,青少年是這樣,他們的父母也是,我們也是。不要過早判斷青少年,多給彼此機會,互相協助,共同面對這心理不安的時代。(作者為醒吾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。)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從一支手機開始的教養學※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更多論壇文章 為何日本的「台灣祭」一點都不台灣? 蔡碧仲師心自用,恐步陳金德後塵 川普,根本蔡英文的菜! 國慶演講:壯大台灣的戰略報告書 「一個中國」選一個 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,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。有話想說?不吐不快!>>> 快投稿Yahoo論壇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免費成人a片直播 情色網 免費聊天是 天下淫書亂倫小說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hhpsjaqi9363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